发布时间:2025.07.21
源地址: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318841/huge-shift-why-learning-mandarin-losing-its-appeal-west
现有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学习热情正在减退,分析人士将原因归结于中国的经济和形象问题。
当科尔比·波特在纽约锡拉丘兹六年级开始学习普通话时,他和 20 名同学一起上课。到了高中最后一年,只有另外两名学生坚持学习,整个学校的普通话学习人数不足 25 人。
他于 2020 年毕业后不久,该项目因注册人数减少和新冠疫情期间的预算削减而被完全关闭。
波特所在的学校情况在美国及其他全球北方国家并不罕见。尽管相关数据有限,但现有数字表明,曾被誉为“未来语言”的普通话,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学习兴趣正在减退。
根据现代语言协会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大学的普通话课程注册人数在 2021 年较 2013 年的峰值下降了 25%。
自 2020 年以来,新西兰官方数据显示,中学阶段学习普通话的人数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根据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2023 年英国攻读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人数较 2016 年的高峰期下降了 35%。
即使在德国和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普通话学习持续增长,但与其他更受欢迎的语言相比,其扩展仍然有限。
普通话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成为热门学习语言。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分析人士将这一下降归因于中国经济疲软及国际形象不佳,这反映了中国软实力面临的挑战。
推动中文学习人数增加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的崛起,曾任南加州大学(USC)中美研究所所长(2006 年至 2024 年)的克莱顿·杜布如是说。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在不断发展,这意味着有更多机会从事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以及其他许多事务,”他说。“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商业机会也相应减少了。”
千禧年初后的十年间,普通话的辉煌时期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步,当时年增长率常常达到或超过 10%。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西方经济遭受重创,中国则基本未受影响。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形象,确立了中国作为一个繁荣、现代且有能力的崛起大国的地位。
世界为之关注。2009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了“十万强”计划,旨在大幅增加赴华留学的美国人数;六年后,又提出到 2020 年让一百万美国中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
2013 年,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呼吁年轻人不要只学法语和德语,而应转向学习普通话,这种语言将“促成未来的商业交易”。许多其他国家也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扩大普通话课程,显示出全球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但如今,中文学习的格局已截然不同,普遍接受普通话的未来愿景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实现。
“很明显,疫情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位于柏林的智库梅卡托中国研究所分析师克劳斯·宋表示。“中国的国际形象目前并不太好。”
中国严格的封锁措施和长期的边境关闭改变了其全球交往格局。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大量离开,许多人无法或不愿返回。尤其是国际学生,尽管其他国家已经重新开放边境接纳外国学生,但他们却被排除在外。
“实际上,中国封禁了外国人三年。当然有例外……但这确实让人们不愿意来中国生活,”一位名叫杰克(化名)的美国人说。他在疫情期间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并用中文授课。
2023 年毕业典礼上,只有 20 名国际学生出席,人数不到该项目录取总数的一半。其中,仅有五人毕业后留在中国,大多数人在疫情前就已有在华经历。
对于有意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疫情后中国经济下行——表现为消费疲软、房地产危机和外资减少——使得当前的就业环境不如以往几十年。
在北京与西方首都日益紧张的局势下,加之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转向内需并加强国家安全的担忧,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已将业务从中国迁出。国内就业市场同样面临挑战,外国人在与日益熟练且通常成本更低的本地员工竞争时压力巨大。
与 2008 年不同,单靠语言能力已不足以让外国人脱颖而出,现任职于北京一家国际组织的杰克表示,他也承认自己在美国的收入会更高。
“我大多数中国同事的英语都非常好,且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我能做而他们做不了的。”
随着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中国人才在海外工作,面向中国市场的海外职位竞争同样激烈。
波特表示:“你可能会认为在美国懂中文会更有用,但有时候感觉并非如此……因为你合作的中国人也都会说英语。”
法国人汤姆·布莱姆在欧洲也有类似的观察。
布莱姆说:“即使是在这里与中国企业打交道,英语通常仍是首选语言。”几年前,他因失去兴趣且意识到自己无意在中国生活或工作,便停止了汉语学习。
普通话学习的热潮现在可能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机会依然强劲且被认为更易获得。
对于全球南方的年轻人来说,学习中文提供了一条改善生活的替代途径,宋表示,并指出中国在这些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愿景。
在西方,相关的经济机会较少,外国人希望在中国生活的意愿也有所减弱,分析人士表示,中文失去许多吸引力并不令人意外。
随着北京加强对国家安全的控制,环境日益收紧,这种情况并未带来帮助。宋表示,对于有兴趣学习普通话的外国人,如记者和学者,在中国大陆的活动空间“显著缩小”,而台湾的吸引力则有所提升。
据台湾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共有 36,350 名外国人在岛内大学附属语言中心学习中文,较 2019 年疫情前的最高水平增长了 12%。
美国公民 Lizzy Zerez 有一位中国父母,曾学习过繁体和简体字,她将于九月前往台北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语言学习。
她期待着在这座文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并通过繁体中文深入了解汉字的词源。对 Zerez 来说,最吸引她的是能够获得台湾政府的奖学金。
“这让我有机会学习普通话,还能获得资助,恰好是在台湾,”她说,并提到她认识几位来自美国的朋友也参加了同样的项目,而类似的大陆奖学金机会则不那么容易找到。
台湾有意将自己定位为学习普通话的替代目的地,正值美国加大对与中国大陆相关语言项目审查之际。
美中关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这也让人们对学习中文的兴趣减弱,南加州大学美中研究所前所长杜贝表示。
美国国务院的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过去曾提供多个中国大陆城市作为中文学习地点,如今只剩下大连一个大陆城市,同时还包括台湾的台南和新北市两个城市。
到 2023 年,几乎全国所有由中国资助、旨在推广普通话语言和文化的孔子学院均已关闭,原因是它们被指控充当宣传工具。
除了有限的机会之外,这种敌对环境如今甚至使美国专家专注于中国变得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如果在中国逗留时间过长,可能会面临不当影响的指控或安全许可被撤销的风险。
类似的担忧也影响着欧洲,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的结盟为欧洲人带来了尤为复杂的局面。
许三多在德国中国教育网络(Bildungsnetzwerk China)工作,他观察到中国文化对中欧大多数人来说相当陌生。
“那些没去过中国的人,只是读新闻,”杜说。“我发现这里的媒体往往关注中国的问题——人权侵犯、环境污染、贫困等等——却较少报道中国的进步,以及人们如何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她指出,这种对中国的看法影响了德国语言学习者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2017 年至 2023 年间,德国的大学预科汉语课程新增学习者不足 700 人。相比之下,西班牙语等热门语言在同期内新增学习者超过 3 万人。该数据来自一份由我共同撰写的报告。
“尽管中国文化非常多元,但它仍然被视为非常传统,”杜说。
据杜贝称,“目前东亚最热门的语言是韩语,而推动这一趋势的唯一原因就是百分之百的韩流音乐。”
这一文化现象的实际影响显而易见。例如,极受欢迎的男子组合 BTS,在 2021 年底于洛杉矶最大体育场举办的四场演唱会全部售罄,收入达 3330 万美元,创下了十年来单一场馆最高票房纪录。
根据同一份现代语言协会的报告,随着美国大学普通话注册人数的下降,韩语注册人数在 2013 年至 2021 年间激增了超过 57%。
尽管中国的文化出口有限,杜认为,通过学校交流合作等方式亲身体验中国,能够激发并保持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她说:“年轻人在体验了文化生活之后,比起仅仅从课本上学习,更有动力继续学习。”
波特来自雪城大学,在上海工作了一年,他表示,自己“将来肯定会认真考虑搬回去”。
尽管目前因思乡情绪和中国应届毕业生有限的高薪职业选择而回到美国,他计划继续学习普通话。
波特补充说,近期一些展示中国文化的热门内容,比如 YouTube 明星 IShowSpeed 访问中国,以及大量美国 TikTok 用户涌向 RedNote,显示出人们对中国进步的日益认可和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人们是被开放所吸引的,”杜贝说。“但如果过于掺杂政治,或者过于程式化,就难以持久。”
尽管美中关系紧张,杜贝依然乐观地认为,这些动态最终将再次推动普通话学习,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商业利益。
“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那些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可能会得出结论,认为拥有更多了解中国、能够讲中文的人会更有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