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源地址: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25/07/16/does-ai-make-you-stupid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有方法可以减轻这种冲击
任何参加过标准化考试的人都知道,在 20 分钟内匆忙完成一篇内容广泛的作文题目需要极大的脑力。拥有不受限制的人工智能( AI )辅助无疑能减轻思考负担。但麻省理工学院( MIT )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帮助可能伴随着一定的代价。
在一系列写作练习中,使用和未使用 Chatgpt 的学生都被连接到脑电图(EEG)设备,以测量他们在写作时的大脑活动。总体来看,使用 AI 辅助的学生在与创造力和注意力相关的大脑区域表现出明显较低的神经活动。借助聊天机器人写作的学生也发现,很难准确引用他们刚刚完成的论文内容。
这些发现是关于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和学习方面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日益增多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短期显著进步,是否可能隐藏着长期的代价。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补充了另外两项关于人工智能使用与批判性思维关系的高知名度研究结果。第一项研究由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完成,调查了 319 名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工作者。受访者描述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完成了 900 多项任务,涵盖从总结冗长文档到设计营销活动等多种工作。根据参与者的自我评估,只有 555 项任务需要批判性思维,比如在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交给客户之前仔细审查,或在人工智能首次生成结果不理想时修改提示。其余任务基本被认为是无需动脑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工作者表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GPT、Google Gemini 或微软自家的 Copilot AI 助手)完成任务时,所需的认知努力比不使用人工智能时要少或大大减少。
另一项由瑞士商学院(sbs Swiss Business School)教授迈克尔·格尔里希(Michael Gerlich)进行的研究调查了英国 666 名个体,询问他们使用人工智能的频率及其信任程度,随后让他们回答基于广泛使用的批判性思维评估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人工智能越频繁的参与者,其得分普遍较低。格尔里希博士表示,研究发表后,他收到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教师的来信,这些教师正应对学生中日益普及的人工智能使用,他称“这正好反映了他们当前的实际体验”。
人工智能是否会在长期内使人类大脑变得松弛和虚弱,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三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均强调,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立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与大脑功能减弱之间的明确因果关系。例如,在 Gerlich 博士的研究中,具备更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可能本身就不太依赖人工智能。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样本量极小(共 54 名参与者),且仅聚焦于一项狭窄的任务。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明确旨在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正如许多其他技术所做的那样。早在公元前 5 世纪,苏格拉底就曾抱怨写作“不是记忆的药水,而是提醒的工具”。计算器让收银员免于手算账单,导航应用则消除了对地图阅读的需求。然而,很少有人会因此认为人们的能力有所下降。
滑铁卢大学心理学教授埃文·里斯科指出,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让机器代替人类完成认知任务会改变大脑固有的思维能力。里斯科与同事萨姆·吉尔伯特共同提出了“认知卸载”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人们如何将困难或繁琐的心理任务转移给外部工具。
正如心理学家埃文·里斯科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让人们能够“卸载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卸载一些应用范围有限的心算任务,与卸载写作或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截然不同。一旦大脑习惯了这种认知卸载,想要戒除便十分困难。被称为“认知吝啬”的倾向,即倾向于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形成心理学家格尔里希所描述的反馈循环。依赖人工智能的人批判性思维能力减弱,大脑变得更加吝啬,进而导致更多的认知卸载。格尔里希研究中的一位重度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感叹:“我太依赖人工智能了,甚至不知道没有它该如何解决某些问题。”
许多公司期待通过更广泛地采用人工智能来提升生产力,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隐忧。东北大学管理学教授芭芭拉·拉尔森表示:“长期来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衰退很可能导致竞争力下降。”持续使用人工智能还可能削弱员工的创造力。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460 名参与者被要求为一系列日常物品(如汽车轮胎或裤子)提出富有想象力的用途。那些接触过人工智能生成创意的人,所给出的答案被认为在创造性和多样性上均不及未借助人工智能的对照组。
在裤子方面,例如,聊天机器人建议用干草填充裤子,制作一个稻草人的一半——实际上是建议将裤子继续用作裤子。相比之下,一位未受辅助的参与者则提出在口袋里放坚果,制作一个新奇的鸟食器。
保持大脑灵活有方法。拉尔森博士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最聪明的方式是将其角色限定为“一个热情但略显天真的助手”。格尔里希博士则建议,与其让聊天机器人直接生成最终结果,不如在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向它提出问题。例如,不要直接问“我应该去哪里度过阳光明媚的假期?”,而是可以先问哪里降雨最少,然后再逐步深入。
微软团队的成员们还在测试一种人工智能助手,这种助手会通过“挑衅”打断用户,以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类似地,埃默里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提出,将聊天机器人重新设计为“思考助手”,通过提出深入的问题来引导用户思考,而不仅仅是提供答案。可以想象,苏格拉底对此定会表示赞同。
跟上节奏
此类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不十分有效,即使模型开发者调整界面使聊天机器人变得更笨拙或更慢,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而且,这些策略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基督教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助手频繁插入挑衅性内容,会降低较弱程序员在简单编程任务中的表现。
其他保持大脑活跃的潜在措施则更为直接,尽管也显得较为强制。过于热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可能被要求先自己思考答案,或者等待几分钟,才能访问人工智能。微软研究这些技术的研究员扎娜·布辛卡表示,这种“认知强迫”可能会提升用户表现,但受欢迎程度较低。“人们不喜欢被强迫参与,”她说。因此,规避措施的需求可能会很高。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在 16 个国家进行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调查显示,47%的受访者表示即使雇主禁止,他们仍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随着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许多任务中,人脑依然是最敏锐的工具。但随着时间推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和监管者都将不得不评估其广泛益处是否超过潜在的认知代价。如果有更有力的证据表明人工智能会让人变笨,他们会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