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cf
发布于 2025-05-17 / 5 阅读
0
0

讨好还是对抗?世界领导人如何应对特朗普

发布时间:2025.05.17

源地址:https://www.ft.com/content/c7a267a8-a66c-4fe3-aca8-e22422edc034

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四个月后,各国政府仍在苦苦思索如何应对这位反复无常、难以预测的美国总统

对唐纳德·特朗普来说,本周他在中东的行程正好体现了他对世界舞台上应有待遇的期待:最高规格的礼遇、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以及热情洋溢的赞美。

虽然海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乐于配合,但并非所有国家都采取同样的态度。数周以来,尽管中美双方互相加征惩罚性关税,令外界担忧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中国仍然抵制对美国总统的任何赞扬甚至接触。

缺乏恭维并未影响结果:特朗普最终选择了退让。周一,在日内瓦湖畔,美中官员达成协议,双方大幅降低了相互间的进口关税。

阿谀奉承还是正面交锋?自特朗普重返白宫近四个月以来,世界领导人仍在苦苦思索如何应对这位情绪多变、难以预测、雄心勃勃想重塑世界秩序、并热衷于从贸易到冲突解决各方面达成交易的美国总统。

有些国家选择了海湾国家的路线——大肆宣传商业协议,毫不掩饰地用盛大姿态满足他的虚荣心;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直面总统,愿意承担更多风险。

“这有点像扑克。扑克部分是游戏,部分是看透对手……而特朗普让这变得非常个人化,”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全球安全与地缘战略主席乔恩·奥特曼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手段和利益,试图达成各自的目标。”

唐纳德·特朗普在中东巡访期间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他会见了包括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内的多位领导人,其中一些人认为他们能够应对特朗普的交易式风格 © APAImages/Shutterstock

例如,英国在安抚特朗普方面走在了前列,并成功达成了一项早期贸易协议。尽管关税减免仅限于几个行业,首相凯尔·斯塔默爵士仍然盛赞这项协议是对美国总统“领导力的致敬”。然而,欧盟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赌定与华盛顿进行更长时间的谈判将带来更多好处而非损失。

特朗普的对手们已经意识到,与他打交道关系可能很脆弱,但也有修复的可能。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现在与美国总统的关系比今年二月底他们在椭圆形办公室那场激烈公开争吵时要好得多。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上个月以反特朗普为竞选主张赢得了全国大选,但当他本月初访问华盛顿时,似乎已经赢得了特朗普的尊重,尽管他拒绝了特朗普威胁性地嘲讽要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言论。

“[特朗普] 想重新审视那些早已被认为尘埃落定的领域,看看是否能为美国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他绝对反对现状,[而且] 对于如何应对这种态度,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模板,”华盛顿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欧洲与欧亚中心主任彼得·拉夫说。

“他完全乐意同时开启多场谈判,在每场谈判中都展现出强硬姿态,然后揽取能得到的利益。但我认为,合作伙伴若贸然采取对抗措施,风险自负。我觉得最好是向美国提出慷慨的条件,并灵活地进行谈判。”


海湾地区的专制国家可以说注定要成为对特朗普最阿谀奉承的国家。

尽管他们对美国在加沙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感到沮丧,但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将美国视为安全保障者和主要投资目的地。

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尤其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他表示支持,此前他们对奥巴马政府多年感到失望。他们也认为自己能够应对特朗普的交易风格,并且欣赏他愿意无视人权问题,不对他们的内政指手画脚。

马克·卡尼在渥太华。加拿大总理以反特朗普为竞选主张赢得了国家选举,但在本月访问华盛顿时似乎赢得了特朗普的尊重 © Spencer Colby/The Canadian Press/Bloomberg

卡塔尔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经历了艰难开局后,一直在努力弥补失地。2017年5月,特朗普访问利雅得并在峰会上猛烈抨击伊朗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发起了针对卡塔尔的罕见地区封锁,指控其资助恐怖主义且与德黑兰关系过于密切。特朗普称卡塔尔是“高级别”的恐怖主义资助者,尽管多哈否认这些指控,并且该国还驻有美国在该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

在最近争取特朗普青睐的努力中,卡塔尔提出赠送一架飞机给美国,以替换其老化的“空军一号”——尽管外界批评这无异于赤裸裸的腐败,白宫仍在考虑这一提议。周三,在一场由骆驼和红色电动皮卡车组成的游行护送美国车队抵达多哈后,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会见了特朗普,并赞扬了他的外交才能。“我知道你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说。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国家战略项目主任克里斯托弗·奇维斯表示,这次海湾访问及盛大的王室接待,恰好满足了特朗普的外交需求,因为这能满足他对“全球社交攀登”的渴望。

“他们试图不仅把他当作国家元首,更像对待皇室成员那样对待他的程度……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奇维斯说。“他就像一个典型的新贵——一个试图在全球贵族中立足的富有资产阶级人物。”


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的贸易伙伴 仍在消化特朗普宣布的几乎针对所有国家进口商品的“解放日”关税。

白宫设定了一个统一适用的10%基础关税,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征所谓的互惠关税,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具体税率。

上海一个堆满进口商品的仓库。中国一直抵制与特朗普接触,直到本周美中官员达成大幅降低相互进口关税的协议 © Raul Ariano/Bloomberg

面对全球股市大幅抛售和债券市场动荡,特朗普暂停了额外关税,直到七月,并开始与愿意合作的国家进行替代方案的谈判。

“一旦人们明白了总统的意图和方向……一些重要国家便聚集起来,找到与关键参与者和总统进行谈判的方式。现在情况就是这样,”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美国驻瑞士大使埃德·麦克马伦说道。

英国本月急于与美国达成首个贸易协议,希望借此提升斯塔默在国内选民中的薄弱支持率,但白厅内部人士私下担心,更有耐心的国家最终可能会从华盛顿那里获得更优的条款。

英国官员表示,与前一届民主党政府相比,美国最高层领导人与英国政治对手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多,包括直接通话和短信交流。

英国政府官员虽然欢迎伦敦与华盛顿之间持续对话的规模,但也警告称,在特朗普内圈中谁能影响总统的权力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紧跟这些人物的动态工作量大大增加。

在安全方面,英国官员认为最重要的是避免加速美军在欧洲的撤军,因为欧洲重建军力需要数年时间。这意味着要避免批评特朗普及其政策。“我们必须紧紧抱住他,”一位官员说道。


在布鲁塞尔,最初对特朗普关税的恐慌反应已经转变为更加谨慎的态度。

特朗普最近几周对乌克兰采取了较为温和的立场,此前他曾对基辅持敌对态度,并明显支持俄罗斯提出的广泛和平要求,这一转变增强了欧洲方面的希望,期待他在其他领域,尤其是贸易问题上也能有所软化。

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在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了英国驻美大使彼得·曼德尔森。英国在安抚美国总统方面走在前列,并成功达成了早期贸易协议 © Evan Vucci/AP

欧盟官员表示,他们从迄今为止的贸易谈判经验中学到了三点,主要借鉴了中国和英国的做法。第一,除非你能承受更多经济损失,否则最好不要升级冲突或激怒特朗普。第二,等待特朗普自己冷静下来,比直接告诉他冷静更有效。第三,急于达成协议往往会导致协议内容粗糙、细节不足。

欧洲官员表示,他们正与日本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密切沟通,分享见解并协调行动。鉴于特朗普谈判团队对具体细节掌握不清,这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官员称,英国在谈判中的做法“糟透了”。“这也证明了我们从大胆转向更为谨慎策略的合理性。”

波兰副贸易部长米哈尔·巴拉诺夫斯基周四表示,“我们看到美国方面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因此有理由保持乐观”,他还补充说,他相信欧盟与美国的谈判正在“加快进程”。

但特朗普身边的人表示,由欧洲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要想赢得白宫的好感,更别说达成协议,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欧盟不幸地陷入了两难境地。各主权国家都希望进行谈判,但却被非常强硬、对立的冯德莱恩所拖累,这毫无建树,”前大使麦克穆伦说。“我真希望她能向瑞士和英国学学,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必要和唐纳德·特朗普硬碰硬。”


世界各国政府也在借鉴中国应对特朗普的经验,以获取启示。

北京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王毅伟表示,中国在与特朗普就关税问题成功对峙中得到的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安抚”他。他认为,对于那些支持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国家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团结一致,反对特朗普的政策。

“如果是全世界都对着美国,那代价将会太高,”他说。“你不能安抚特朗普总统,否则他只会要得更多,所以最好团结一致,而不是试图通过双边协议来讨好他。”

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上个月在梵蒂冈会面。世界各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与美国总统的关系可能十分微妙,但同样也有修复的可能 © Ukrainian Presidency/Anadolu/Getty Images

纽约基金 First Eag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的投资组合经理兼高级研究分析师 Idanna Appio 表示,中国已经学会了,“可能其他所有人也都学会了,在与特朗普打交道时,强硬一点是有好处的,有筹码才有优势”。

虽然没有多少国家能完全照搬中国的做法,因为它们缺乏中国那样的经济实力,但教训是特朗普“如果感受到足够的痛苦就会退让,所以值得在国内承受一些痛苦”。

“我认为在这件事开始时,美国的决策者们错误地认为美国承受痛苦的能力比中国更强,而我觉得任何了解中国的人都会觉得这个想法简直可笑,”她说。

一些分析人士质疑其他国家是否有能力采取中国的做法。

哈德逊研究所的 Rough 谈到北京时说:“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竞争者,不依赖美国的防务支持。因此,中国在贸易上可以冒险升级冲突,而美国的盟友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