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4
源地址: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lessons-for-the-next-india-pakistan-war/
目前至少有四种动态因素开始显现,将决定未来危机的性质。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于 2025 年 5 月 13 日访问了旁遮普的阿丹普尔空军基地,此前巴基斯坦声称在随后的冲突中袭击了该基地。此次冲突源于印度对 4 月 22 日帕哈尔甘恐怖袭击的报复行动——“辛杜尔行动”。(印度总理办公室通过 EYEPRESS 提供的资料)
经过数日的打击与反击,由美国斡旋的印巴脆弱停火协议暂时得以维持。双方已经开始各自讲述带有自我辩解和虚张声势色彩的故事——可信度不一——宣称各自的“战果”。同时,他们也开始带着事后诸葛亮的自信,声称自己在谨慎控制更大规模战争风险,避免了意外升级。
我们应对这类说法持高度怀疑态度。过去几天发生的许多情况看起来都是即兴和机会主义的,导致战场环境时而令人恐惧地模糊不清,尤其是在涉及两个核大国的冲突中。尽管战争迷雾仍掩盖了许多基本事实,但越来越明显的是,这是二十五年来最危险的一次印巴危机。
目前还为时过早,无法全面评估这对印度、巴基斯坦及整个地区意味着什么。但我认为,至少有四个动态开始显现,将决定未来危机的性质。首先,全球关于“归因”的讨论明显倾向印度,但这可能加剧政治压力,促使在未来恐怖袭击后仓促反应。其次,两军在目标选择上树立了令人担忧的新先例,这将影响军事规划,并可能提高未来战争的风险。第三,信息战似乎正从边缘走向战争规划的核心,尤其是在巴基斯坦国防体系内。第四,无人机和滞留弹药的广泛使用,使双方军队对升级阶梯的解读更加复杂。这些发展都可能使下一次危机比刚经历的更加难以预测。
超越归因
这场冲突的起因与过去三十年来大多数印巴危机类似:印度遭遇恐怖袭击。4 月 22 日,枪手在帕哈尔甘残忍屠杀了二十五名印度教游客和一名穆斯林导游。印度迅速且有力地指控袭击由与恐怖组织拉什卡尔-埃-塔伊巴(LeT)相关的一个前线组织实施,而巴基斯坦方面则不太可信地声称这是一次“假旗”行动。
令人震惊的是,在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后,几乎没有人关注到底是谁实施了这些袭击,或者袭击者与巴基斯坦国家的具体联系。原因很简单:在过去十年里,美国和印度的其他主要伙伴基本上采纳了新德里的做法,即基于巴基斯坦长期支持反印武装的既定模式,而非公开披露的证据,将恐怖袭击的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
这种演变部分得益于印度成功推动其合作伙伴超越对归责问题的深度质疑,并将调查呼声视为拖延手段。美国长期面对巴基斯坦境内恐怖组织的现实,以及印度作为全球战略和贸易伙伴日益增长的吸引力,无疑也促成了这一动态的形成。
印度如今获得合作伙伴的这种默认认定极为宝贵,使新德里能够更快、更果断地应对未来任何针对本土的恐怖袭击。但这也让国内舆论形成了归责应当自动完成的预期。印度领导层或许成功让盟友预设巴基斯坦的固有罪责,但现在必须更积极地管理本国民众的期望——他们认为对恐怖主义的第一反应不是归责,而是报复。
印度领导人似乎愿意接受这些压力,作为避免公开争论恐怖分子与巴基斯坦国家具体联系性质的代价。对此不能责怪他们。巴基斯坦军方允许大量激进和恐怖组织在其境内几乎不受限制地活动。正如我在新书 《义警伊斯兰主义者》中所述,这些组织与巴基斯坦政党和国家机构有复杂联系,且在意识形态上与军方领导层保持一致。国家与这些组织的合作模式显而易见,但具体的单一行动合作细节往往难以追踪。
通过努力消除归责争议,印度领导人限制了巴基斯坦拖延、否认或将下一场危机国际化的能力。但他们也可能因此更难平息民族主义媒体对迅速果断报复的呼声。
目标选择的顾虑
双方也有理由担心这场冲突中目标选择的先例会对下一次冲突的升级风险产生影响。印度的开场炮火打击了穆里德克——勒特(LeT)著名总部——以及巴哈瓦尔布尔的一个主要的贾伊什-穆罕默德基地。这些打击传递了明确的比例原则信息:恐怖分子基地对应恐怖暴力。但同时,这也耗尽了印度长期以来列入短名单的两个最具象征性、政治上最易被接受的目标。
若再次发生袭击,新德里可能不得不动用更多战术手段,深入巴基斯坦境内,寻找具有同等政治和作战价值的目标。他们可能不再仅针对恐怖分子基础设施,而是面临压力去打击次一级的巴基斯坦情报或军事设施,或者将反恐打击与特种作战或海军行动结合,以示决心。这些选择及类似方案都伴随着新的风险。
巴基斯坦从这场冲突中可能得出了不同但对称的担忧。印度武器不仅越过了国际边界,还展现了对防守严密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印度空军成功袭击了位于拉瓦尔品第的努尔汗空军基地——距离巴基斯坦陆军总部不远——以及其他关键机场。虽然损失有限,但目标的选择表明印度愿意挑战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并威胁到国家核心资产。
当防空系统成为攻击目标时,军方会感到焦虑,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失去对关键指挥节点的控制,或者将有限的打击误判为更大规模行动的前奏。这种担忧很可能会影响巴基斯坦未来的军事战略,促使其更早动员,并在未来冲突中出现更快的升级,形成一种矛盾的局面。
信息作战
作为一名国防学者,职业风险之一就是要阅读大量外国军事期刊,并从中筛选出真正的理论发展,而非泛滥的自我吹嘘。过去十年里,我发现巴基斯坦的防务期刊充斥着关于信息战的文章。我曾大致将这些文章视为一时的潮流跟风,或者是试图模仿中国更为微妙的“信息化战争”论述。但我可能错了。
巴基斯坦军方似乎在塑造信息环境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其中一些手段相当复杂,比如巴基斯坦否认在 5 月 8 日至 9 日夜间袭击印度,这在危机升级之际引发了关于印度随后报复行动方向和比例性的真正疑问。然而,其他尝试则显得荒诞,比如官方巴基斯坦声明称印度弹道导弹瞄准了旁遮普的锡克族人口中心 ,显然是试图利用宗教敏感点。
印度官方报道也试图塑造信息环境,但显得更为迟缓和被动,新闻发布会常常滞后事件数小时。在这一空白期内,印度媒体生态极具竞争性,轻率地报道了诸如卡拉奇港被摧毁 、巴基斯坦军队司令被软禁等荒诞谣言。事后看来这些夸张颇具喜剧色彩,但当时却可能加剧决策者采取更强硬行动的压力,或向巴基斯坦策划者传递混乱信号。
我们不应夸大这场信息混乱对实际军事行动的影响。战争本质上就是混乱的。但若仅将其视为渐进变化则不明智。巴基斯坦日益激进的信息战,加上印度媒体的疯狂且不负责任,给未来危机中的误判埋下了新的重大隐患。
无人机战争
这场危机中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发展或许是无人机(UAV)和滞留弹药的广泛使用。双方国防官员称,数百架无人机——从小型四旋翼到续航更长的作战平台——在四个夜晚被发射,其中许多执行单程任务。印度和巴基斯坦首次展开了看似互相对抗的无人机战争,几乎持续不断地进行侦察、打击、拦截和欺骗攻击。
鉴于双方军队对乌克兰战争教训的高度关注,这场冲突中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并不令人意外。但这一发展令人担忧,原因有二。首先,许多无人机被刻意设计为“可牺牲”型,用于探测敌方防空并促使其消耗昂贵的防空弹药。这种小型或一次性平台的使用合情合理,但如前所述,针对防空雷达和电池的攻击可能被视为挑衅行为,预示着对敌方领土更深层次攻击的准备。
其次,这场冲突中显现出一种新兴的分层“升级语法”。炮兵火力在争议的控制线两侧常见且多为报复性交火,通常不被视为明显升级。弹道导弹以及稍低一级的巡航导弹则因其速度、破坏力及可能预示核动员而处于另一端。无人机和滞留弹药则处于模糊的中间地带。
双方军队对无人机和滞留弹药的广泛夜间使用并未表现出极度警觉,这表明这些系统在未来冲突中可能具有广泛且相对非升级性的用途。然而,双方在谈及“导弹”和“无人机”时措辞不够精准,容易引发混淆。未来若无人机袭击瘫痪关键雷达或防空系统,尤其在信息混乱的环境下,可能引发不成比例的报复。
经验教训
双方都将迅速总结并吸取这场冲突的教训,以指导未来的采购和作战计划。巴基斯坦很可能会加大与中国工业基地的深度融合,同时继续与土耳其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乍一看,巴基斯坦空军在空对空作战中表现相对不错,尽管其部分战果可能归功于部署在边境的地面防空系统,这些系统在印度战机进入其领空时进行了打击。然而,战损评估可能会对巴基斯坦更深层次防空系统的规模和可靠性提出质疑,同时也对大量无人机的实用性产生疑问,因为这些无人机似乎仅在印度境内造成了有限的破坏。
印度面临更为复杂的选择。其防空网络表现良好,军队展示了通过空中和地面联合打击深入巴基斯坦的能力。但这场危机应当引起新德里对持续冲突中大量导弹和弹药储备的重视,同时也需关注可能演变成多线战场的协调问题。
目前,印度军队正调配我所称的“杂牌军”——包括以色列无人机、俄印防空系统、法国战机、美军侦察机、本土制造的无人机以及其他多种平台。将这些装备整合成覆盖两个大陆战线和广阔海域的统一网络化战场,正迅速成为印度现代化的核心难题。这应当促使印度当局将其庞大的国防自主化努力,聚焦于更少但更精准的投资项目。
这也将为印度关于高调采购的辩论提供素材。引入新的(经过实战检验的)俄罗斯防空系统或(未经实战检验的)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平台,是否能与构建包含高端西方装备的广泛且有韧性的网络化作战环境相兼容?又或者,采用像 F-35 战斗机这样的先进美国平台,会不会让美国对印度安全施加不可接受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评论将双边贸易与停火联系起来的背景下?
最后,我们应预料两国的陆军和海军将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避免在下一场冲突中袖手旁观。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这些部队保持了警戒状态,但大多处于后备位置。不过,现在担忧还为时不晚——归因新规范的出现、挑衅性打击所树立的先例、混乱的信息战环境以及新型无人机技术的结合,可能会导致下一场危机升级得比这次更快、更隐蔽,战线更广,破坏力更强。